作者:創新講師 創新先生 陳建銘
「老師,觀察究竟該從哪裡開始?」
「老師,觀察究竟該從哪裡開始?」
是觀察使用者的性別、年齡、職業,還是他們所處的地點與情境?這些問題看似正確,但其實——都只是表層資料。
真正的觀察關鍵:不是看「誰」,而是看「怎麼想」、「怎麼做」
在創新課程中,我經常強調一件事:
觀察的目標不是數字或統計,而是「人」的行為模式與心理動機。
觀察的目標不是數字或統計,而是「人」的行為模式與心理動機。
這也正是創新工作坊中,最核心的一項訓練:從資料中看見人性,從行為中看見需求。

如何開始有效觀察?從這三個關鍵角度切入
1.輪廓不是關鍵,行為才是關鍵
許多團隊會花很多時間畫出TA的輪廓圖:性別幾比幾?年齡落在哪段?興趣有哪些?
但別忘了,這些只是靜態資訊。真正該觀察的是他們「在使用產品或服務時,實際在做什麼?」
他們的行為路徑、猶豫時刻、回饋反應,這才是值得創新設計介入的點。
2.傾聽是種超能力,不只是問問題
傳統問卷或訪談,常常是「問你想問的」,而不是「聽他真正在意的」。
創新工作坊中,我會帶學員做「深度觀察練習」或「用戶影子記錄法」:
不打斷使用者
不急著給建議
只用眼睛與耳朵,紀錄他們的真實操作與語言
這樣的紀錄,常常能發現意想不到的問題點與設計機會
3.數位工具 × 人性洞察的黃金組合
在數位時代,觀察方法也升級了。不再只靠人力訪談,還可以透過:
大數據分析:看趨勢,看行為異常
社群聲量追蹤(Social Listening):觀察語感、情緒、態度
用戶旅程地圖(Customer Journey Map):拆解整體使用流程,找痛點與機會點
這些工具不是冰冷的數據分析,而是為了更精準地理解目標對象「為什麼這樣選擇」、「卡在哪個環節」、「需要什麼協助」。
小提醒:觀察,是創意的起點,而非結論
觀察本身並不解決問題,它的價值在於:
打開我們對人性的理解視角,並啟動下一步創新設計的靈感來源。
因此,在創新課程中,觀察練習永遠不只是收資料,而是讓團隊學會「看懂人」的關鍵橋樑。
因此,在創新課程中,觀察練習永遠不只是收資料,而是讓團隊學會「看懂人」的關鍵橋樑。
結語:好的觀察,創造真正有用的創意
創新工作坊的目的,不只是讓大家想出好點子,而是讓點子真正回應現實世界的需求與行為。
從有效的觀察開始,才能讓創意落地、有感、能用。

關於作者
創新講師 創新先生 陳建銘
我在Hahow 開設的線上課程 👉 「創新先生瘋狂創造力:創造力思維與發想流程」
📩演講與課程邀約,請來信:chen.arron1@gmail.com